亚洲?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多姿,亚洲DVD无码在线,东方AV色伊人在线,欧美一级二级性生活

葉聰:讓萬米深潛成為例行科考活動

2024-08-08 17:28:30 來源: 科技日報 點擊數: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以總工程師、總設計師、總地質師、總畜牧師等為代表的總師群體,無疑是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中的杰出代表。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解讀好“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戰略部署,本報今起開設“總師對話”專欄,采訪各領域總師,就工程科技創新、組織管理、人才培養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和力量。

近日,我國發布深海考古重大進展,在南海發現兩處古代沉船。值得一提的是,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幫助下,中國深海考古開啟了新篇章——實現在一號沉船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首個沉船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并進行初步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

目前,“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三臺載人潛水器已累計完成超千次下潛,特別是近3年,我國載人深潛的潛次占全球半數以上,其中萬米深潛次數和下潛人數穩居世界首位。

為什么我們要不斷挺進深海?科技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奮斗者”號總設計師葉聰。

從參與“蛟龍”號設計起步

記者:今天提起載人深潛,“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都已是公眾耳熟能詳的名字了。您是什么時候開始結緣深潛的?

葉聰:2001年,出于對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興趣,我選擇到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工作。

記者:您當時了解深潛嗎?

葉聰:并沒有。此前,我只在課本上學過幾頁關于載人潛水器的知識,通過新聞報道,得知我國6000米級CR-01無人潛水器研制成功。我非常高興能夠加入載人潛水器的研發團隊,從此投身載人潛水器研發和應用事業。

記者:那時我國載人深潛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葉聰:當時,團隊里只有總設計師見過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實物,國內也只有兩位科學家乘坐過日本、美國的載人潛水器,國內最大的載人深潛深度紀錄是300米。非常幸運的是,我的職業生涯是從參與“蛟龍”號設計工作開始的。我親歷了中國載人深潛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整個過程。

記者:2003年,您以助理工程師身份擔任“蛟龍”號總布置主任設計師,也是該項目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對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說,這是不是特別大的挑戰?

葉聰:擔子壓下來,我首先感到激動、興奮。這份工作太有價值了,作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我甚至可以參與專家辯論。“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正元給了我很多指點和幫助,并逐步讓我承擔潛水器的使命功能等內容的論證工作。

記者:這期間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事?

葉聰:當時,我們團隊做過作業深度4000米、6000米、7000米能源類型燃料電池、鋅銀電池的多個概念方案設計,向參加過下潛的前輩取經,甚至通過國外電影、紀錄片來了解潛水器的細節。這是我個人成長特別快的一段時間,將傳統的船舶設計方法和潛水器的設計工作結合起來,逐漸捋清潛水器總體設計的思路。

記者:這是專業派上了用場。

葉聰:是的。在此過程中,我自己也進行了一些探索,比如用三維設計軟件來提高設備布置和性能計算效率,不斷優化載人艙3個觀察窗的視野、采樣籃中的工具、燈光攝像機機械手覆蓋范圍。我感覺,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深海裝備設計上有了用武之地。

難的不只是萬米深度

記者:與“蛟龍”號相比,“深海勇士”號下潛深度回撤到了4500米,這是出于什么考慮?

葉聰:“蛟龍”號實現了自主設計和集成創新,但一部分零部件是從國外采購的,這讓我們認識到,面向長遠發展,深海裝備要實現自主可控,裝備使用性能和技術保障能力亟須提升。考慮到當時國內的制造和檢測技術水平,團隊對標當時國際上運行效率和水平最高的“阿爾文”號載人潛水器,其下潛深度約4500米,所以將“蛟龍”號下潛深度定在了4500米。

記者:深度淺了,設計難度是不是變小了?您在這個階段主要負責哪些工作?

葉聰:事實并非如此。在“深海勇士”號研制過程中,我除了是副總設計師,還承擔了總質量師的工作。我帶領團隊與從事陸空天裝備生產、檢測的機構,如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等開展合作。我們在技術目標制訂、設計技術交底、生產過程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國內形成了深海裝備產業的專業話語體系,打造出國內自主深潛裝備產業鏈條。實踐證明,“深海勇士”號不僅實現了深海裝備國產化率95%的目標,還提高了國內載人/無人潛水器的材料、部件供貨和檢測能力。

記者:2016年,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項目“奮斗者”號正式立項,年僅37歲,您正式掛帥該項目總設計師。您能不能科普一下,什么叫“全海深”?

葉聰:“全海深”是“Full Ocean Depth”的直譯,是行業內通用的最大產品工作深度等級,表明該潛水器能夠在地球海洋最深處使用。

記者:“全海深”有準確數值嗎?

葉聰:我們一般用萬米級來統稱。因測量方法和手段不同,對地球海洋最深處的測量結果不盡相同,“奮斗者”號測出的結果是10909米。

這樣深的海底被稱作“人類最后的秘境”。2019年前,只有3個人達到過萬米深度,下潛次數為2次,比登上月球的人數和次數還少。

記者:從這個角度來說,上天不易,入海同樣很難。

葉聰:是的,而且我們希望,這臺潛水器不光能到達那樣的深度,還是一臺載人數量最多、潛浮速度最快、海底作業時間最長以及作業能力最強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它能夠頻繁往返萬米海底與水面之間,讓萬米深潛不再是個人冒險、探險行為,而是科學家日常例行的科學考察活動。

記者:深度的增加,會給潛水器設計帶來什么影響?

葉聰:有難度是肯定的。萬米水深給材料、結構、設計、建造、檢測都帶來了更多困難,同時通信定位受到的影響干擾也更大。

舉個例子,有機玻璃材質的潛水器觀察窗厚度近300毫米,潛浮過程中不僅要確保玻璃的密封性,還要避免頻繁下潛給玻璃帶來的累積損傷。為此,我們優化了觀察窗的形狀,并通過一系列試驗,得出不同深度、不同海底作業時間有機玻璃的應力恢復時間,進而得出潛水器兩次下潛的間隔時間。

記者:目前有多少人搭乘“奮斗者”號到達萬米深度?

葉聰:最新數據顯示,已有32人搭乘“奮斗者”號下潛萬米海底25次,我國萬米深潛次數和下潛人數居世界首位。

在“無人區”蹚出新路

記者:人類不斷挺進深海,您覺得意義何在?

葉聰:海洋是人類生存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空間與資源寶庫。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我國深海裝備譜系化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各種類型潛水器的最大作業深度都已達到萬米級別,在深海資源勘探、科學考察以及考古打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們正在對裝備的大型化、深海協同作業的類型和數量,以及深海通信、定位和供能等技術開展攻關,通過增強深海進入和探測的能力,更好地實現深海的保護和開發。

記者:十幾年前,我第一次采訪您,當時您更出名的身份是試航員,也被稱為“深海的哥”。您覺得“深海的哥”經歷對您的設計工作產生了什么影響?

葉聰:探索陌生環境,人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承擔試航員工作,我對自己設計的潛水器更加熟悉,也能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我非常喜歡自己“深海的哥”的身份。

記者:像載人潛水器這樣的先進科學裝置是攀登科技高峰的基礎,同時,它的運行離不開人的支持,這也為人才成長提供了沃土。

葉聰:沒錯,我就是通過參與設計科學裝置,實現個人快速成長的。我們的團隊非常年輕,成員平均年齡不超過34歲。近年來,深潛領域涌現出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包括潛航員、技術專家和海洋學者。

記者:結合個人的成長經歷,您認為如何吸引優秀青年投身載人深潛這一領域?

葉聰:重大科學裝置的運行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現在人類對深海的認識依然非常有限,有報道稱,目前只有20%的海底被精細測繪。我的判斷是,在“無人區”做科研往往能蹚出新路,能夠發現有價值的科學技術問題。我想這也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身載人深潛事業。

記者手記

2012年“蛟龍”號進行7000米級海試,作為隨船報道記者,我和葉聰在“向陽紅09”船共度了近兩個月。

葉聰有著超出同齡人的沉穩,工作起來十分認真,但平常說話很風趣,一點架子也沒有。“向陽紅09”船上晚上加餐——一碗清湯掛面配辣醬,他經常吃得有滋有味。

2018年12月,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葉聰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一名曾經與葉聰一起參加深潛的長者說,這不僅是對葉聰個人的獎勵,而且是對我國深潛事業的肯定。我深以為然,當個人努力與國家需求同頻共振,必能迸發出更大的動能。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責任編輯:李夢一

抱歉,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或開啟了瀏覽器兼容模式,這會影響您正常瀏覽本網頁

您可以進行以下操作:

1.將瀏覽器切換回極速模式

2.點擊下面圖標升級或更換您的瀏覽器

3.暫不升級,繼續瀏覽

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