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多姿,亚洲DVD无码在线,东方AV色伊人在线,欧美一级二级性生活

周忠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靈魂”

2024-08-08 17:36:35 來源: 科技日報 點擊數:

今年全國兩會上,科普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我國首位“太空教師”王亞平委員提出,要多用新方法、新技術,讓科普工作從說教式向體驗式轉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委員呼吁,加強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宣傳;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副館長郭進代表建議,加大對博物館科普教育支持力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委員建議,積極推動科技界和影視界建立直接聯系,科技工作者可結合科學研究經歷,為影視界提供創作選題思路和創作素材,為新的科幻IP打造提供參考……

近年來,科普的重要性得到社會廣泛認同。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的發展目標。如何加快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以科普現代化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科技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對長期活躍在科普一線的周忠和院士進行了專訪。

科普與多種人文藝術形式結合

記者:近年來,科普越來越受社會關注。根據您的觀察和感受,這些年科普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什么變化?

周忠和:科普的形式和內容越來越豐富多樣,出現了不少獨具特色的科普品牌,如航天領域的“天宮課堂”;促進鄉村振興、專注農業科技推廣的“科技小院”等,還有不少科普自媒體品牌,如“汪品先院士”科普抖音號等。

在上述科普品牌的成功實踐中,科普和新媒體技術融合是非常明顯的一個特征。發微博、發微信公眾號文章、做抖音直播等,都是科普的新業態,這些平臺也是科普工作者需要適應的新陣地。科普工作者需要跟上傳播潮流,用百姓喜聞樂見的通俗形式進行科普,在科普過程中多用短視頻、圖片、音樂,多和科普受眾互動。

記者:今年初,《流浪地球2》《三體》等科幻影視劇大熱,科幻和人文藝術的交融越來越深入。在您看來,在這樣的交融背景下,未來科普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周忠和:不少科學顧問參與了《流浪地球2》《三體》等影視劇的創作,在世界觀建構、概念圖設計、故事情節科學審核等方面提供了不少幫助。隨著影視界和科技界的深入交流溝通,科學顧問參與科幻影視劇創作的行業規范和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科學顧問也將為科幻影視創作提供更多科學支撐,未來科幻影視劇的科學性將進一步加強。

我近期參與錄制了北京衛視熱播的科學文化教育節目《大先生》。這個節目很有“綜藝感”,采用了全程實景走訪的制作模式,通過設置懸念、講故事的方式來傳播“理性質疑、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隨著大科普時代的來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邊界正在被打破,科學正與文學、藝術聯姻,形成更為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寓教于樂,同綜藝、脫口秀等各種人文藝術形式相結合是未來科普發展的趨勢,科普也將更好地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

讓更多科研人員做高質量科普

記者:當前,社會上依然存在不少“偽科普”。您認為,好的科普要滿足什么標準?

周忠和:在進行科普的時候,科普工作者要尊重基本的科學事實,秉持嚴謹科學的態度解釋問題,“一是一、二是二”,對于不清楚的內容要直言“不清楚”,不能含糊不清、隨意拼貼科學知識。當涉及科學預判時,希望大眾對科學家有一定包容度,很多時候預判作為參考并不一定絕對準確。

好的科普和電影一樣,要“票房口碑雙豐收”。具體而言,科普既要嚴謹又要新潮,還要通俗、有人文精神,優秀經典的科普都是滿足這些要求的。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票房很高,又激發了青少年對生命科學的熱愛。著名進化生物學家、科普作家斯蒂芬·杰·古爾德(Stephen J. Gould)撰寫的專欄文章后來集結成書出版,很受讀者歡迎,使很多人對古生物學及進化產生興趣。

科學知識是科普的骨架,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靈魂”。現在我國科普大部分能做到新潮、通俗,但在人文內涵、人文素養方面還比較欠缺。我建議科普工作者不斷加強自身人文素養,將科普放在宏觀的人文歷史環境中進行闡釋,在科普活動中更加重視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的宣傳普及,讓科普更加生動有趣、更加有吸引力。

記者:您對于鼓勵科研人員參與科普活動有何建議?

周忠和:其實,科普是科研機構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承擔的社會責任。科研和科普工作都需要花費科研人員的時間、精力,我自己在科普工作上投入了較多時間,有時也會糾結“要不要花費那么多時間”這個問題。因此,這需要做好平衡。同時,科普工作也需要國家從體制機制層面出臺激勵政策,改變很多教育理念,鼓勵科研人員拿出更多的資源和時間來支持科普工作,讓科普成為“分內事”。未來我會一直堅持科普,也會更加靈活高效地從事科普工作。

在形成大科普格局的過程中,各級主管部門無疑具有顯著的導向和牽引作用。俗話說,干部帶好頭,群眾有勁頭。科研機構的領導,特別是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院士們,可以帶頭做一些科普工作,加強科普與科研結合,為開展科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以此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參與科普活動。

同時,我認為社會輿論環境,尤其是科學共同體內部,需要認可科普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不能隨意亂扣“做科普不務正業”的帽子。輿論環境的認可和重視,能夠減輕一些科研人員參與科普活動的心理負擔,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承擔起科普這一社會責任。

準確理解和把握“同等重要”

記者:您如何理解“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周忠和:首先,“同等重要”不能狹隘地理解成需要給“一樣的經費投入”。它是一種定性的價值比喻,即將科普看得同科技創新一樣重要。科普與全民科學素質、科學教育水平息息相關,科普工作質效提升,有利于國家創新文化、創新人才的培育,也將促進科技創新持續發力。

實現科普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我認為要從頂層設計上給予科普經費支持,并在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精心部署。同時,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履行科普行政管理責任,各類媒體要發揮傳播渠道重要作用,全社會要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氛圍。目前,科普法正在修訂,系列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望為新時代的科普工作保駕護航。

記者: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城鄉之間還呈現明顯的不均衡問題。如何推動鄉村科普事業發展?

周忠和:科學教師是鄉村青少年科學夢想的啟蒙者和引路人,也是鄉村科普的重要力量。鄉村學校對專業科學教師的需求很迫切,我希望有關部門落實《關于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通知》等政策,加強鄉村科學教師隊伍建設。

鄉村科普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源來豐富科學教育內容,如慕課、各媒體上的公開科普講座等。同時,挖掘當地與附近區域的科普資源,例如,充分利用周邊地區的科普場館,和當地科技特派員等科技工作者合作開展特色主題科普活動。

社會力量在促進科普繁榮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公益機構、民營企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邀請一些科學家去鄉村地區進行科普活動。出版機構可以向鄉村中小學、圖書館贈送一些科普圖書。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孫瑜)

責任編輯:王程玥

抱歉,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或開啟了瀏覽器兼容模式,這會影響您正常瀏覽本網頁

您可以進行以下操作:

1.將瀏覽器切換回極速模式

2.點擊下面圖標升級或更換您的瀏覽器

3.暫不升級,繼續瀏覽

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