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包雪瑞?牛宇
眼下,甘肅省通渭縣各種小雜糧陸續顆粒歸倉。在通渭縣樂百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驗室里,科技特派員楊少東正在對收獲的新品種苦蕎麥進行蟲蝕粒、破損粒、霉變粒、病斑粒、雜質和各類營養成分數據進行分析。
“通過分析最后篩選出更適宜公司產品生產所需的優質苦蕎麥,這種苦蕎麥產量高,能夠適宜通渭的氣候條件,可以在通渭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楊少東介紹說。
通渭縣地處隴中地區,因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極宜種植苦蕎麥、谷子、糜子和燕麥等小雜糧,其產量高、品質優、種植歷史悠久,小雜糧成為了全縣最具資源優勢的傳統特色產業。
通渭縣樂百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正是借助通渭特色產業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公司作為國內首家批量生產苦蕎茶的企業,產品共分兩大類20多個品種,包括調味品系列產品和小雜糧食品系列。
2018年,具有農業專業背景的鄉鎮干部楊少東被縣科技局選派到通渭縣樂百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擔任科技特派員。
科技特派員楊少東正在實驗室工作。頡滿斌攝
“剛到公司時,我被安排辦理綠色食品認證工作,在申報流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但整個過程下來讓我熟悉了加工工藝流程,為我后期新產品研發和工藝流程優化奠定了基礎。”楊少東說。
剛到新崗位,楊少東就化身為“調研員”。經過一個月的市場調研,一份詳細的小雜糧產品現狀調研報告就提交到了公司董事長的辦公桌上。
“小雜糧初加工產業已無法適應市場需要,小雜糧產業亟待轉型升級。”緊迫感催促著公司轉變思路,很快公司成立了以楊少東為組長的新產品開發項目團隊。經過大量研究后,根據苦蕎麥的固有特性、消費者的新消費特點和傳統飲食文化,團隊最終決定研發可速食的苦蕎蛋白粉。
全身浸滿苦蕎面,太專注錯過用餐時間是楊少東的日常。一次次親嘗研發產品,一遍遍分析數據,經過反復實驗,不斷優化生產工藝,團隊最終研究出了速食苦蕎蛋白粉的科學配方和高效的生產工藝。
“當前,主要對苦蕎茶系列衍生產品進行升級換代,研發更加符合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新產品。以‘藥食同源’為研發理念,利用黃芪、黨參等中藥材科學配伍,研制具有保健功能的速食食品。”說起自己在研發領域的目標,楊少東信心滿滿。
研發的路上有收獲,也有苦澀。正如苦蕎茶一樣,雖苦,但一次次的嘗試收獲了甜蜜的果實。因為需要長期不定時地在田間工作,孩子無人照看時,楊少東會帶孩子到田間作業。去年8月份,他和同事到田間觀察苦蕎麥長勢和病蟲害發生情況,接近1米高的苦蕎莖覆蓋了腳下的路。和同事邊看邊討論的他們,一刻鐘后突然發現孩子不見了。
“當時心提到嗓子眼了,真怕孩子有啥事,還好最后找到了。”原來孩子在另一條小路上也在找他們,說起這些,楊少東露出愧疚的表情。
躬身苦蕎試驗田,醉心科研實驗室,通過最后的篩選,楊少東確定將適宜當地種植的“定苦蕎1號”和“云蕎1號”進行推廣種植。在楊少東的帶領下,產品研發、生產線改造建設、包裝設計、試生產和專利申報等每一項工作都做得很扎實,團隊高標準地完成了項目任務,新產品推向市場后,大受消費者歡迎,不到半年時間銷售額就達到了106萬元,該項目獲得了通渭縣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楊少東本人也被定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定西市優秀科技特派員榮譽稱號”。
獲得了榮譽的楊少東并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帶領團隊迅速投入到了“甘肅省小雜糧產業化研發加工品牌創建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創建工作,經過團隊八個多月的標準化建設,各環節的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績,達到了建設標準。2022年4月,基地被中國農技協會認定為2021-2025年“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普教育基地”。
“科技特派員的工作就是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幫助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長效合作機制,希望我能保持對科研的熱愛和初心,用科技的力量讓通渭小雜糧產品走向世界。”楊少東說。
一次次嘗試,積攢的是前行的動力。目前,楊少東正帶領團隊研發“苦蕎茶速溶沖劑”,通過不懈努力,已經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市場上銷售二十多年的苦蕎茶將迎來升級換代,新產品將更加符合消費人群的飲食習慣,該項目的實施將極大地帶動通渭縣小雜糧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