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通訊員?潘自創?蔡文逸
“困擾許久的種植密度、葛苗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還建立了葛產業標準化體系。”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迦南地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感慨地說,江西省紅壤研究所何紹浪助理研究員多次走訪就葛種植、加工技術與產品延伸發展前景等方式展開技術指導與交流,如今,基地葛產品呈現出品質高、市場接受程度高、價格高、效益高的“四高”現象。
在上饒,像何紹浪這樣的科技特派員還有很多。他們走村入戶,俯下身子,躬耕田野,用科技“牽手”農業,把致富的種子撒在了上饒這片廣袤沃土上。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今年以來,上饒市科技局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發揮市本級29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和服務對接上饒的24個農業科技特派團的全省145名農業科技特派員作用,激發了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的活力,走出了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上饒實踐”。
一粒種子跨越山海
今年春播期,一份20畝地的鮮食玉米種子從海南三亞郵寄到了橫峰縣龍門畈鄉洋葉村。
這份種子由橫峰水稻團寄來,團隊專家還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教授了種植技術要點。今年年初,橫峰水稻團開始組建團隊,提早謀劃,針對橫峰縣水稻制種產業、龍門畈鄉洋葉村“一村一品”等項目,分別與龍門鄉黨委、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橫峰縣益農合作社等對接協商,量身定制了工作目標和方案。
眼下,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天下禾育種研究所所長何強生和團隊成員正在為遠行三亞做準備。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位于三亞市的海棠區龍樓村有76畝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每年11月份,何強生和他的團隊成員便要離開上饒,趕赴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在那里開始育種試驗,直到來年的四五月份完成收割,再把種子材料運回上饒繼續播種培育,等到金秋收割,他們又會回到海南,如此往返反復,直到種子狀態穩定。
在何強生的帶領下,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已通過各類國審、贛審優質、高效新品種40余種,其中,與寧波農科院合作選育的秈粳雜交甬優1538等系列品種成為江西省“秈改粳”主推品種。甬優1538大面積推廣種植,發揮了良好的增產增收效益。2017年甬優1538平均畝產974.5公斤,創江西省糧食單產歷史最高紀錄;2021年甬優1538作二晚種植,再破省晚稻單產紀錄,畝產899.82公斤,該系列推廣面積達210余萬畝,年增產糧食3億公斤以上。
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的有益探索印證了糧食生產的出路在科技。今年以來,上饒市24個科技特派團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和產業市場規律對全年科技服務工作進行細致安排,繪制出詳細的科技服務“時間表”“路線圖”。同時,建立科技特派員QQ群、微信工作群,通過視頻,科技人員無論走到哪里都能發揮作用,連線對群眾進行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
一次牽手延續十年?
“黃工,今年天氣比較干旱,我擔心柚子的枝干和果實被灼傷,產量受到影響怎么辦?”秋日暖陽下,正在查看果樹長勢的馬家柚種植大戶朱新榮,撥通了廣豐區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黃昌新的電話。當天下午,黃昌新便驅車來到了廣豐區大南鎮茭塘村馬家柚種植基地,在仔細檢查果樹后,黃昌新給出了每半個月用水溶農肥噴濕根部和土壤的解決辦法。
馬家柚是廣豐區首位富民產業,全市馬家柚種植總面積也已突破40萬畝,擁有百畝以上基地400余個,千畝以上基地40余個,帶動農戶5萬余戶。黃昌新從2004年起研究馬家柚種植,自擔任省級科技特派員以來,他致力于圍繞馬家柚提質增產增效、新品種選育和推廣、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開展科技服務,全力以赴向科技要效益,提升馬家柚品質。此時,2022年廣豐馬家柚即將采摘上市,成為該市農民穩步增收有效途徑。其中,廣豐馬家柚成為了上饒市主推發展的優質特色農產品之一。
走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科技創新如何賦能?“主動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做靚‘科技+鄉村振興’文章。”上饒市科技局局長王忠毅說,用科技賦能鄉村產業振興,就是要讓一項項新技術在田間開花結果,讓一個個科技示范基地瓜果飄香,讓一位位農民在希望田野上擁有滿滿的收獲感。
上饒師范學院的教授徐兵,另一個身份是上饒市的“科技特派員”。徐兵參與編制了國家級科技成果《油茶皂素質量要求》國家標準(GB/T 41549-2022),對提高我國油茶籽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水平、提升油茶皂素的國際競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了企業與科技特派員“雙向奔赴”。
為積極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建設,做靚“科技+鄉村振興”文章,今年以來,上饒市科技局加大科技人才下沉力度,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全面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用“活躍的創造”賦能鄉村振興。深入田間地頭,助力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截至目前,該市科技特派員圍繞蔬菜、茶葉、畜禽等產業開展科技下鄉60多場,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40余項,解決技術難題10個,完成國家級科技成果1項。
一片竹林富裕百姓
“一畝雷竹十畝糧,兩畝雷竹上學堂,三畝雷竹娶婆娘,四畝雷竹住新房,五畝雷竹奔小康。”這是素有“中國雷竹之鄉”弋陽縣的一句順口溜,這句順口溜是當地發展雷竹產業的真實寫照。
但由于雷竹出筍較早,群眾爭相種植雷竹,使得過量施肥、覆蓋物清理不及時等情況較為嚴重,極易產生竹林退化現象,導致竹筍產量和質量參差不齊、產品供應不穩定等問題,直接影響了經濟效益和產業發展。今年以來,由江西省林業科學院長期從事竹業研究與推廣相關科技人員組成的弋陽縣竹業科技特派團先后12次赴弋陽實地指導雷竹、毛竹及方竹等生產,并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足跡遍布葛溪鄉、圭峰鎮、港口鎮等地,發放技術資料500余份,培訓林農300余人次,提供了科技支撐。
“我們正為上饒市龜峰農業產業園一期工程‘特色雷竹產業園’規劃建設提供支持,致力于將弋陽打造為集雷竹生產、加工、旅游為一體的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弋陽縣竹業科技特派團團長王海霞介紹。
王海霞是江西省林業科學院竹類所副所長、竹類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她帶領著團隊與科技推廣服務有機融合,積極開展毛竹冬筍、雷竹筍高產培育技術的研究與示范推廣,并通過舉辦筍用竹技術培訓班、錄制《雷竹覆蓋技術》等生產技術教學視頻等,有效普及了筍用林立竹結構調整、養分調節、林地覆蓋等高效培育技術。
今年以來,上饒市科技局號召全市科技特派員深入涉農企業、合作社實施聯點幫扶,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服務,搭建起科技特派員與“田專家”“土秀才”互學互鑒平臺,累計服務行政村150余個、農業企業和合作社30多家,引進新品種20多個,推廣新技術10余項,開展技能技術培訓4場,直接培訓技能型農民達200余人,輻射帶動1000余人,受益受援農戶、合作社累計增收近1000萬元。
(圖由上饒市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