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杭州第19屆亞運會火炬傳遞啟動。亞運火炬“薪火”將在杭州、湖州、嘉興、紹興、寧波、舟山、臺州、溫州、麗水、金華、衢州等11城依次傳遞,9月20日再次回到杭州,完成最后一站傳遞。
圖片來源:“杭州發布”官方微博
首日傳遞線路全長5.2公里 奧運冠軍羅雪娟為首棒火炬手
首日杭州站的火炬傳遞路線主要圍繞著世界文化遺產杭州西湖,從涌金公園廣場出發,沿南山路—湖濱路—環城西路—北山街—西泠橋—孤山路進行,最后來到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傳遞線路全長5.2公里。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杭州本土女子游泳運動員、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100米蛙泳冠軍羅雪娟成為杭州亞運會的首棒火炬手。首日杭州站的火炬傳遞共有火炬手106名,來自各行各業,有先進模范、著名運動員、基層工作者、浙江工匠等。
9月8日,火炬手羅雪娟在火炬傳遞中。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首日路線,為何獨選西湖?
秉持杭州亞運會“綠色、智能、節儉、文明”辦賽理念,本次火炬傳遞線路籌劃力求簡約、規模適度。方圓8000多平方公里的杭州,為何要將火炬傳遞起跑點定在西湖?
“杭州有三大世界文化遺產,西湖是最有名的,是杭州最有辨識度的地標,因此我們在考慮路線時,首先就是想著要把西湖的故事給講好。”杭州亞運會火炬傳遞指揮中心副指揮長杜作鋒說。
杜作鋒說,將西湖定為火炬傳遞起跑點后,方案共經歷了三次大調整。在討論中有人提出,首日傳遞在斷橋附近收火,整條線路全長1.8公里,安排19棒火炬手,以此呼應“杭州第19屆亞運會”。
這個方案可行嗎?商討中大家發現,如果杭州首日傳遞僅安排19棒火炬手,相當于第二個傳遞日(9月20日)要由300多棒火炬手來完成,而彼時亞運已臨近開幕,300多人接力的“戰線”,同樣會對杭州交通帶來不小壓力。
經過一系列綜合考慮,最終定下的方案中,火炬手從涌金公園開跑,至平湖秋月收火。同時,采用了“分時分段梯次封閉,梯次解封”的交通管制方法,盡最大可能減少傳遞當天對城市正常交通的影響。
9月8日,人們在路邊觀看火炬傳遞。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火炬手來自哪些領域,有何特點?
杭州亞運會火炬傳遞延續了“心心相融,@未來”的主題口號,整個傳遞過程將有2022名火炬手參加。火炬手中年齡最小的14歲,最大的84歲,涵蓋各領域各類型的先進代表。
杜作鋒說,火炬手總體上有幾個特點,一個是代表性比較強,第二是廣泛性比較強,第三是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比較多,這些火炬手當中既有我們奧運冠軍、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和基層體育工作者的代表,也有像“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基層一線的產業工人代表,既有“最美教師”的代表,也有“最美的村黨支部書記”的代表,還有一些科研專家,著名的學者、院士,所以人員來源的廣泛性還是比較強的。
9月8日,火炬手惠若琪在火炬傳遞中。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值得一提的是,乒乓球奧運冠軍樊振東、羽毛球奧運冠軍陳雨菲、游泳奧運冠軍汪順等人,都將參與到本次亞運會火炬傳遞中。
科技加持 火炬傳遞不懼狂風暴雨
考慮到火炬傳遞在公共開放區域進行,為減少天氣帶來的影響,杭州亞運會火炬從根源上實現了火力最大化和防風防雨性的最強化。確保火焰能在風速達8級暴風和大雨狀態下持續燃燒且火種清晰可見,在抗風、耐高溫等方面都刷新多項紀錄。
為了確保火炬燃燒的穩定性,杭州亞運會火炬在雙燃燒器主體結構基礎上,采用了雙射流混合、直噴火穩焰、密簇網燃燒、大孔導流防雨、聚能防風技術等發明技術加持。
據杜作鋒介紹,“火炬通過多場景測試,累計3000棒測試,火炬在300mm/h雨量下都能點燃,且燃燒充分不會熄滅。”此外,亞組委參照慣例準備了3盞火種燈,確保從火種采集后,一直到主火炬塔熄滅期間,該火種一直在燃燒。
杭州亞運會火炬“薪火”。新華社發
目前,杭州亞運會火炬傳遞指揮中心已會同亞運氣象中心協調各方面氣象專業技術力量,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天氣預報和分析體系。按照傳遞前5到7天一天一次,傳遞前2到4天一天兩次,傳遞前一天每三小時一次,傳遞當天一小時一次的頻率,對傳遞路線所經過區域的天氣情況進行較精準的分析研判和預報。
(中國科技網綜合自人民網微博、央視新聞客戶端、中新網、潮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