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國家科技特派團幫我們選了好種子,教會我們怎么種燕麥和增加我們收獲草捆價格,實實在在地幫我們合作社增加了收入,感謝國家科技特派團給我們提供的技術扶持!”11月8日,青海省同仁市優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黃乃亥特色農產品加工合作社負責人華公才有感而發。
得益于國家科技特派團的技術幫扶,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創新高產燕麥和優質豌豆混合播種植模式,當地農牧民切身體驗到了科技特派團引進的新品種在適應性、產量和品質方面“真金白銀”的優勢。
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市同仁市科技特派團瞄準同仁市飼草種植良種匱乏、關鍵栽培和草產品加工技術落后等瓶頸難題,以抗逆性強優良牧草品種引種篩選為源頭,利用當地飼草種植龍頭企業的種植平臺打造青海飼草高質量發展的樣品基地,并以樣品基地展示效應為媒介,輻射并帶動周邊及全省小型種植合作社產生聯動種植效應,構建“‘科技特派團把脈’+‘龍頭企業平臺展示’+‘合作社借鑒推廣’”的飼草生產模式,賦能同仁市飼草產業高質量聯動發展,實現農牧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整體目標。
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市同仁市科技特派團在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幫扶。受訪單位供圖
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市同仁市科技特派團在同仁市黃乃亥鄉日秀麻村開展調研,發現該區域飼草種植存在栽培技術落后、品種單一等問題。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市同仁市科技特派團團長劉文輝針對缺乏先進栽培技術方面,提出了“深耕+輕耙+增施有機肥”的燕麥栽培模式,該模式不僅能滿足燕麥生長對土壤養分的需求,也符合青海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高地建設的要求。針對燕麥良種匱乏的現狀,劉文輝率領團隊成員建立了優良燕麥、豌豆引種和適應性評比及高產栽培技術核心試驗和示范基地80畝,已篩選出了適宜同仁市種植的優良燕麥和豌豆品種,其中,篩選的優異燕麥品種比當地種植品種增產15%。同時,為滿足同仁市綠色有機產品輸出地建設需求和飼草品質提升的目標,科技特派團開展飼用豌豆引種和適應性評價研究,已成功篩選出產草量和粗蛋白“雙高”的飼用豌豆品種。
不僅如此,2023年,劉文輝結合當地立地條件和飼草種植習慣,提出高產燕麥和優質豌豆混合播種植模式,燕麥和飼用豌豆混播種植飼草的鮮草和干草產量比單播燕麥產量分別增加32%和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