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
眼下,正值冬種好時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平南縣安懷鎮新益村,大型農機來回穿梭在田間地頭作業,機聲轟隆,沃土翻飛……村民們趁著連日來的晴好天氣種植馬鈴薯,機械化旋耕起壟幫了大忙。
“將馬鈴薯種在壟高達35厘米的沙質土中效果最好。這樣馬鈴薯產量高,又不易結異形薯。”這段時間,廣西鄉村科技特派員、平南縣農業農機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張劍云忙著在田間地頭開展秋收水稻冬種馬鈴薯方面的科技服務,推廣新的農業種植模式——“稻稻薯”。
每年11月上中旬,當地農戶在收割水稻后,馬上開始種植馬鈴薯,到來年3月就會收獲金黃的馬鈴薯。
“采用‘稻稻薯’這一種植新模式,可以在現有條件下,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民冬季種植馬鈴薯每畝可增加2000元收入。”近日,從事農機技術推廣工作20多年的張劍云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和技術以及優良的農作物品種推廣到實際生產中,讓農戶種糧有幫手。
推動糧食生產機械化
深秋時節,田間的晚稻陸續進入成熟期,稻浪起伏,稻谷飄香。種植戶忙碌的身影與萬里無云的晴空共同構成一幅美麗的田間畫卷。
2023年11月10日,在平南縣鎮隆鎮福塘村陳科水稻種植基地,數百畝連片晚稻長勢良好,沉甸甸的稻穗隨風起伏。兩臺聯合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忙著收割成熟的晚稻,稻谷收割、脫粒、碎稈還田等環節一氣呵成。
“陳老板,這幾天天氣晴朗,一定要借著好天氣收割晚稻,還要注意做好機收減損工作,減少漏割和掉谷現象,盡量做到應收盡收。”張劍云一邊查看收割機收割稻谷的情況,一邊給基地負責人陳科講解農業關鍵技術和農事注意事項。
平南縣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在水稻生產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水稻常年種植面積保持在80萬畝左右,是廣西糧食生產大縣、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水稻優勢產區之一。
近年來,張劍云一直將機收減損作為糧食生產機械化的主要工作來推動。在各鄉鎮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他指導種植戶做好水稻機收減損工作的身影。
“要實現水稻高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就要提高全面機械化生產水平。”張劍云說,平南縣是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作為一名有農機專業知識的科技特派員,他要從機械化育秧、插秧、無人機植保、稻谷烘干等4個方面入手,提升全縣的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
伴隨著一陣陣“嗡嗡”的旋翼轉動聲,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沿著綠油油的水稻田低空飛行,一道道“藥霧”從天而降,均勻地撒向稻田……在平南縣鎮隆鎮、大安鎮、安懷鎮、丹竹鎮等鄉鎮,植保無人機飛來飛去忙于作業如今已是常見的場景。
“通過無人機植保,可節約50%的農藥使用量和90%的用水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人力,節約了時間,防治病蟲害還很有效。”陳科說。
近年來,張劍云在平南縣各鄉鎮持續推廣無人機植保,推廣農作物作業面積3000多畝。“我們希望通過以點帶面,將無人機植保專業服務模式推廣到全縣更多地方,讓有農作物生長的地方,就有無人噴霧機噴藥的身影。”張劍云說。
引進新技術新品種
人工插秧、拋秧或水稻插秧機插秧的成本太高,而且通過人工撒播的水稻,產量一般不太理想……平南縣安懷鎮新夏種養專業合作社社長張炳夏一直為合作社稻田的插秧問題發愁。
2022年開春,在張劍云的推動下,廣西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水稻栽培與生理研究團隊到新夏種養專業合作社的稻田示范了水稻精量機直播畦作栽培技術。
“一塊5畝的試驗田,50分鐘就完成了播種工作。對比其他種植方式,每畝節約成本200元以上,水稻精量機直播畦作栽培是目前最省力省錢的水稻種植方式。”張劍云說。
一個多月后,新夏種養專業合作社采用該技術種植的水稻行距株距均勻、長勢喜人,效果與水稻插秧機插秧或人工拋秧等其他種植方法一樣。合作社社員們對此很滿意。
近年來,張劍云示范了水稻精量機直播畦作栽培技術、水稻機械化有序拋秧示范作業,還推廣了“南晶香占”“壯香優金香”“又香優龍絲苗”“惠澤玉絲”“金燦99”等水稻新品種,不斷通過引進新機具、新技術、新品種助農增收。
科技特派員張劍云(左二)在指導村民進行水稻無紡布覆蓋育秧。受訪者供圖
稻田里,一株株水稻根莖壯實,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秸稈。每到夏天,平南縣的水稻就進入了從抽穗揚花到灌漿期的關鍵時期。
“在水稻灌漿期,一定要保證水田有水。同時也要勤觀察,看看是否有蟲害。”每逢這個時期,張劍云就會奔走在各鄉鎮的田間地頭,指導村民進行水稻后期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源頭,對糧食安全意義重大。2022年,張劍云在安懷鎮新夏農業專業合作社服務基地、鎮隆鎮福塘村示范基地分別推廣了7個水稻新品種,并通過新品種的引進示范,提高良種的推廣應用率,不斷推動水稻生產朝著綠色優質高產高效方向發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我們要通過新農機、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助力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張劍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