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王禹涵
二月的北方,清晨冷冽。大年初四早上8時剛過,街上還沒有多少車輛和行人,西安自貿港運輸研發部干部張恩博已經換好工服,走進偌大的場站,開始逐個查看堆區,打印和批復中亞、中歐計劃相關資料,核對昨晚的貨物搬移進度和當天的班列放行解鎖情況。
值班人員張恩博正在開箱查驗貨物。
張恩博一連串規定動作完成后,已過中午,他喘口氣歇了下,就開始加熱從家里帶來的盒飯。張恩博說:“貨物不停運,我們不放假。”春節期間,張恩博所在的運輸研發部的6名年輕人,都承擔了值班的重任。組織發運、信息交付、安全查驗,原先三個組負責的工作,值班期間僅由1—2人完成,任務量陡增。
“兩個月前我們已經排好了進出口的貨物清單,不管白天黑夜一直都在營運。”西安自貿港建設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小軍說。
袁小軍介紹,為保障班列穩定運行,與中歐班列相關的發貨人、海關、鐵路、貨運代理企業,包括管委會各職能部門和自貿港運營公司,特別是和境外鐵路公司的聯合保障運營團隊,全部在崗,時刻確保中歐班列高效穩定開行。
2023年全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量突破5300列,累計開行量突破20000列,西安國際港成為我國中歐班列開行量最大的車站。
兩列滿載“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的新能源汽車和百貨的火車在鐵軌上靜靜等待發車指令,傍晚即將啟程。張恩博對照著裝車清單認真核對好品名和運單號,一并將數據報給中鐵。
值班人員張恩博正在檢查集裝箱交付數據。
“長安號出口的貨物,從10年前笨重的機械設備,發展為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等高端產品。”袁小軍說。
據了解,西安國際港站面積達5600畝,擁有全國首個內陸自動化無人碼頭,能滿足中歐班列長安號每年10000列以上開行需求。“平均每100分鐘就有一列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出發或到達。”西安浐灞國際港黨工委書記孫藝民說。
這意味著一天下來,在場站里,張恩博和他的小伙伴要步行三四公里,一天30000多步的運動記錄經常讓他榮登榜首。
“中歐班列一般是下午以后發車,我得在上午完成出口貨物的發運、查驗和交付等工作。”張恩博邊走邊說。下午也不得閑,他還要聯系地接和箱管,對進出口的貨物挨個進行開箱檢查。
“我來了一個月才搞明白全套流程。”30歲出頭的張恩博,已經是負責班列現場運營管理的一把好手。五年來,這位年輕師傅帶出來5個同樣年輕的徒弟,每年春節他都帶頭值班,在場站上度過了一年又一年的春節假期。
“晚些時候還有一列從哈薩克斯坦的回程車,運的米面油,都是搶手的年貨。”張恩博翻看著調度單說。
2013年11月,從西安開出的首列中歐班列長安號,啟程開往哈薩克斯坦。如今,作為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的重要合作成果之一,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項目于今年元旦前正式投用,將形成哈薩克斯坦在中國的商貿物流集散中心。
馳而不息,一列列鋼鐵駝隊運送著貨物飛馳在新絲路上,架起了“一帶一路”新通途。“中歐班列不僅是一列火車,實際是一個穩定的國際貿易通道。”袁小軍說。
(西安自貿港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