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自動化的溫室控制系統,毛細化灌溉滴管、數字孿生的生產環境……7月5日,北京市通州區于家務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內,“數字經濟助力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正在舉行。園區連棟智能溫室中的一畦畦紅彤彤的小番茄,引起參會者的興趣。
“設施農業的發展,成功解決了蔬菜周年供給的難題。”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原黨委書記、副所長楊其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今,通過科企聯合攻關,我國不僅實現了番茄長季節栽培,還實現了番茄種源自主可控。
本次論壇所在的通州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上榜2023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名單。在產業園中,智能溫室融合了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AI、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這也成為了北京數智農業建設的一個縮影。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姜軍成介紹,北京正在以相關政策措施為抓手,加快設施農業與數字經濟有機融合,積極推進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應用。
“通過優化布局,提高科技水平,開展高產擂臺賽,北京正在開展高產、優質、輕簡化的先進技術集成示范,增加蔬菜領域生產力。”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處一級調研員司力珊說。
有了數字經濟的助力,通州區副區長吳孔安對通州區設施農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他表示,該區將以國家級產業園為平臺,積極推動農業數字化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促進新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廣泛應用,全面深化數字經濟與設施農業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國設施農業特別是傳統日光溫室,還存在著環境控制設備和作業裝備配置水平低、整體機械化率低于大田種植等問題,迫切需要以機械化、智能化降低人工和水土消耗,提高產量。”楊其長坦言。
為此,騰訊與東昇耕智團隊進行戰略合作,聯合打造了“為村耕智”日光溫室數字化升級方案。在該方案中,日光溫室的環境、水肥控制設備都能實現自動和遠程控制。很快,該方案就成為農民朋友更簡便、易學、易上手的數字工具。
“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等技術的發展,為彌補農業技能人才短缺,提升本土人才成長為高技能、多技能人才帶來了更多可能,也為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切入口。”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北京為村互聯網科技研究中心理事長肖黎明說。
經過試點,目前“為村耕智”日光溫室數字化升級方案,已在北京通州生產基地服務2500余畝,并計劃在北京、海南、云南、廣西、新疆等設施農業基地得到更廣泛應用,帶動日光溫室在產業鏈、質量鏈、價值鏈上的轉型升級。
本次論壇由全球數字經濟大會組委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北京為村互聯網科技研究中心、北京東昇農業技術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承辦。
(數字經濟助力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主承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