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宋迎迎
“我們要讓中國高鐵更快、更穩地馳騁世界!”“我心里憋著一股勁兒,這事不能依靠別人,必須自己干!”在近日舉行的慶祝2024“青島工匠日”暨職工創新創造大會上,青島的大工匠們發出了“匠心向黨、技能強市、產業報國”的豪邁誓言。
近年來,青島著力重塑制造業新優勢,聚焦重點產業,大力培育建設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同時推進職工創新生態鏈與城市重點產業鏈“雙鏈”融合,打造“工匠之城”,賦能“制造強市”。
讓更多人由“工”變“匠”
在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益輝創新工作室,一整面榮譽墻記錄了管益輝從工人走向工匠的成長足跡。
作為高級技師,管益輝長年從事高速動車組轉向架核心部件的數控加工和調試工作。他帶領團隊攻克轉向架軸箱體等關鍵制造難題,為高鐵列車裝上了國產“膝蓋”。
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管益輝這樣的技術型人才。從2018年起,青島開始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通過建機制、搭平臺、出政策等一系列舉措,讓更多產業工人由“工”成長為“匠”。
“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月13日,青島市總工會黨組成員、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鄒杰向記者介紹,“為此,我們特別注重工匠的培育、政策的賦能、多元的激勵以及社會的關愛等各個環節?!鼻鄭u密集出臺了《關于實施青島工匠建設工程的意見》《“青島工匠”培育工作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完善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制度,構建了“青島(大)工匠”“齊魯(大)工匠”“大國工匠”三級梯次培育工作機制,形成了工匠雁形矩陣的培育模式。
此外,青島還深入實施“工匠學院”建設行動,充分整合院校、企業和工會的教育資源,成立“青島工匠學院聯盟”,設立了100余項實用性專業課程,助力產業工人提升技能水平。在“求學圓夢”行動中,青島累計投入資金3300余萬元,補助2萬余名一線職工在職圓了大學夢。
如今,青島已培養出大量實踐技能突出、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高技能人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青島有“大國工匠”4人,儲備各級工匠人才9000余人,高技能人才59.5萬人,技能人才總數達到168.9萬人。他們逐新而行,向高而攀,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
構建職工創新創造體系
“過去,每一臺軌道吊都拖著一根‘長辮子’,還要背負一座十幾噸重的電氣房。這樣不僅成本高,能耗還大?!?月13日,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潘海青告訴記者,自2013年研究建設自動化碼頭以來,如何解決軌道吊供電的難題成為他們的心結。
在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三期)工程建設過程中,該團隊首創并應用“自動化軌道吊新型智慧供電系統研究與應用”技術,讓軌道吊徹底剪掉“長辮子”、卸下了十幾噸重的供電裝備。
在青島,像這樣的技術工人創新案例不勝枚舉。為充分激發技術工人的潛能,青島構建了“五位一體”職工創新創造工作體系。這一體系以全員創新企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新班組、創新能手、創新成果等群眾性創新創造為載體,示范帶動各級各類職工創新培育體系廣泛建立。青島市總工會每年出資1000余萬元培育全員創新企業,并設立50萬元的市級職工創新特等獎,用以獎勵創新創造,激勵職工創新成果轉化。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目前,青島已經建立了266個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培育了65家全員創新企業,推動了2.2萬余項應用型創新成果的產生,創造了10余億元的經濟效益。
記者了解到,青島近日啟動“百名工匠服務千家企業”活動,目的是充分發揮工匠人才作用,助力專精特新企業、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對此,青島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潘思曉表示,我們將持續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廣泛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組織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等“五小”創新活動,鼓勵職工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技術攻關,充分釋放廣大職工創新創造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