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到2030年,鄉村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到2035年,建成健康鄉村。9月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愛衛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等14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健康鄉村建設作出明確部署。
根據指導意見,健康鄉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健康保障。
鞏固醫療成果,加強健康保障
指導意見指出,當前我國農村地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與農村居民需求還存在不小差距,需要統籌各方面力量和政策措施協同推進,更好地維護農村居民健康。
3年多來,健康扶貧的政策、工作機制逐步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基本醫療有保障的成果得到有效鞏固。但農村地區健康環境亟待改善、健康生活方式尚需進一步普及。
為解決上述問題,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階段性目標:到2030年,鄉村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居民能夠便捷獲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個人醫療衛生負擔可承受;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重大疾病危害和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到2035年,建成健康鄉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鄉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差距和居民健康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以鄉村兩級為重點,補齊服務短板
指導意見明確,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堅持大衛生、大健康理念,遵循鄉村發展和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律,以鄉村兩級為重點,補齊農村衛生健康服務短板。
為此,指導意見從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功能布局優化、人才隊伍發展、運行機制完善等方面,提出完善鄉村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的工作要求。
根據指導意見,健康鄉村建設將推進遠程醫療向鄉村覆蓋,建立遠程影像、心電、會診等中心,以改善鄉村醫療衛生服務基礎設施條件;將通過擴大定向免費醫學生招生規模、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等,發展壯大鄉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同時,還將創造條件將村衛生室納入基本醫保定點范圍,并加大醫保基金支持力度。指導意見還要求,健全城鄉一體、上下聯動、功能完備的疾控網絡,以建立常態化管理和應急管理動態銜接的基層公共衛生治理機制。
在強化鄉村中醫藥服務方面,指導意見提出要力爭實現全部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提高縣級中醫醫院中醫特色優勢專科服務能力、急診急救能力和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能力。
強化部門協同,鼓勵探索創新
指導意見聚焦持續提升鄉村居民健康水平,要求進一步強化重點人群健康服務,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守住不發生規模性因病返貧致貧的底線;聚焦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目標,要求構建鄉村健康環境,因地制宜發展健康產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為細化落實工作任務,指導意見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鄉村振興工作機制。相關單位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合力推進健康鄉村建設。衛生健康部門會同農業農村等部門,進一步強化部門協同;發展改革部門將有關建設任務納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規劃;民政部門指導落實社會救助等政策措施;財政部門加強經費保障。
指導意見還要求各地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因地制宜,合理確定實施路徑,推動建成符合地方實際、群眾可感可及的健康鄉村。相關部門將利用現有監測平臺,明確階段性目標、監測指標和方法,組織開展監測,并對建設進展滯后、成效不明顯的省份加強督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