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毅力
游目千載,對話古今。走進鄭州博物館,游客可通過手機小程序自由定制一場文博之旅。從掃碼入館到線路查詢,從展覽推送到需求反饋,手眼觸及的智慧化服務設施,以無形向導的身份,引領觀眾探尋博物館的每一處驚奇。
鄭州博物館的智慧化建設,不僅帶給觀眾滿滿科技感的體驗,也推動博物館在公共服務、藏品保護、場館管理能力與水平方面的整體提升。近日,記者走進鄭州博物館,開啟了一場與古老文明的“對話”之旅。
“數字+”讓藏品更具生命力
步入鄭州博物館古色古香的大廳,只見一臺AI機器人緩緩走來。一位小朋友在家長的指導下嘗試著摁下多個指令,聚集而來的小朋友們開心地與它載歌載舞。
游客手機掃碼后,便可在“AI講解員”的帶領下暢游。在“中原象蹤”場館,多位游客戴著智能AR導覽眼鏡,與數十萬年前的史前巨獸納瑪象不期而遇。
場館內,多媒體數字設施隨處可見,觀眾可以輕松查閱文物相關信息,并進行交互體驗;在館內二層的全息投影裝置前揮動手臂,文物藏品便可“講述”自己的故事;點擊知識圖譜透明屏,觀眾就能看到關于文物藏品的海量知識信息。
此外,鎮館之寶商代獸面乳釘紋銅方鼎的裸眼3D“大片”,還在鄭州市中心二七廣場999平方米的高清大屏驚艷亮相,給市民帶來一場虛擬現實視覺盛宴。
這一刻,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交融在一起。
“隨著博物館熱的興起,年輕一代已成為我們的主力觀眾,他們渴望便捷、沉浸、個性化、無打擾的參觀體驗。針對觀眾的需求,我們一方面豐富展示手段,另一方面整合多種公共服務,為觀眾精準畫像。”鄭州博物館信息資料部工作人員邵帥告訴記者。
科技手段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鄭州博物館對館藏文物進行三維掃描,打造了線上數字文物庫,觀眾可以在鄭州博物館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查看文物的局部細節。
鄭州博物館副館長郭春媛介紹,文物活化利用以“數字+”的形式為文物賦能,探索數字傳承,既減少了對文物的損害,又讓沉睡千年的博物館寶藏IP更顯強大的生命力。
智慧化讓場館運營更高效
“鄭州博物館的智慧化建設同其他博物館一樣,起步于數字展示技術、線上傳播等應用場景,但我們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選擇了一條更加智慧化的道路。”邵帥介紹,2018年起,鄭州博物館謀劃場館整體智慧化建設,圍繞“智慧服務”“智慧保護”“智慧管理”,以智慧化手段重塑博物館中“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的關系。
14.7萬平方米的鄭州博物館給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開館之初,每天完成一次場館空調機房設備巡檢就需要6個人,用時60分鐘;展廳內195臺多媒體設備開啟和關閉需要4名工作人員,耗時60分鐘;場館內若出現線路故障,確定點位至少需要20分鐘,各種安保突發狀況應接不暇。
“為實現場館的高效運營,我們的智慧化項目團隊用5年時間,將14個分散孤立的子系統整合到鄭州博物館數字孿生平臺。”郭春媛介紹,通過這個平臺,場館樓宇控制、多媒體集控系統、信息發布系統的數據被匯集到一起,并實時更新。系統運行以來,效能提升50%,場館用電支出下降13.9%。
智慧博物館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更加豐富和便捷的參觀體驗,更為文物保護工作帶來質的提升。
鄭州博物館建立了較完備的數字化保護系統,包括對展柜、陳列展覽區和藏品庫區等藏品存放地點設置了溫濕度及有害氣體濃度數據采集點,以達到對文物及其儲存環境的實時監控。落實預警報警,在藏品庫房設置漏水報警系統,一旦檢測到漏液,即發出報警信號,有助于工作人員及時消除漏水隱患。
“目前我們也在根據智慧化應用成果和未來發展規劃,優化跨部門協作機制和部門職責,以此最大限度發揮體制效能。”鄭州博物館館長張霆說,下一步,鄭州博物館將繼續以技術創新為引擎,創新文物保護機制,構建現代化管理系統,對傳統博物館智慧化發展之路進行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