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宙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作為全球領先的特大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集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瞄準大交通、大城市、綠色低碳、核心裝備和數智化等方向,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貢獻。
一是牢記“國之大者”,在服務國家戰略上走在前、做示范。
中交集團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先導,集聚內外部資源,加強原創性重大科技攻關,傾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5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5項。全面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有效實施科技重大專項,自主研發了一大批“大國重器”,其中港珠澳大橋工程取得發明專利188項,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核心技術,推動我國沉管技術從相對落后躍升至國際領先水平;“一航津安1”“一航津平2”在深中通道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創號”掘進機在天山隧道施工超400米,創全球最深硬巖豎井紀錄。同時,中交集團持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成功打造了肯尼亞蒙內鐵路、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中馬友誼大橋、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等一系列優質品牌工程,讓“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城、中國裝備”成為享譽全球的國家名片。
新征程上,中交集團將堅持“四個面向”,立足“國家戰略所需、行業發展所向、中交自身所能”,深度融入國家攻關體系,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著力加強原始創新,緊盯前沿科技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集中攻關,加快實現基礎軟件、核心零部件等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力爭在智能建造、綠色建造、智慧運維等領域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高端裝備和優勢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填補技術空白,努力開創科技創新新局面。
二是激發“第一動力”,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走在前、做示范。
中交集團加快數智化轉型步伐,建成了全國首條智慧高速公路杭紹甬高速公路、全國首條智慧隧道太湖隧道等一批智慧基建示范項目,巴拿馬四橋項目、哥倫比亞波哥大地鐵一號線項目榮獲國際BIM聯盟“型建”大獎。推動產業綠色化升級,自主研發建造15000方艙容雙燃料動力耙吸船,首創全新半圓形大梁港機產品等新一代技術裝備,獲得綠色裝備專利8項、綠色技術獎項7項、國家專利218項,綠色環保認證2項。
新征程上,中交集團將牢牢抓好科技創新這個“源頭活水”,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加強前沿科技發展趨勢的前瞻研判,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深入推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高水平創新打造新產品、發展新產業、創造新業態,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力爭成為新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賽場的重要主導者。
三是用好“關鍵一招”,在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上走在前、做示范。
中交集團完善創新生態,成立中交集團科協,牽頭組建智慧港航產業高質量發展聯盟、中央企業海洋工程技術創新聯合體,交通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原創技術策源地獲批,建成創新平臺,涌現了由張喜剛、林鳴兩位院士領銜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創新團隊。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印發實施《關于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20余項制度,“揭榜掛帥制”“組閣制”“賽馬制”以及中長期激勵機制等在集團基層單位落實落地。提升科技開放合作水平,統籌建設南亞、西非、東非、埃塞俄比亞4個海外研發中心,發起成立全球可持續交通創新聯盟,牽頭制定發布10項ISO國際標準,為促進全球科技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新征程上,中交集團將遵循科技創新規律,瞄準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健全完善資源投入、科技管理、人才管理、考核評價、薪酬待遇、獎勵激勵等政策措施,加強開放合作和協同創新,一體推進科技攻關、平臺建設、人才培養、成果轉化與產業規劃、項目實施、產業培育,強化科研“真投入”和科研成果“真推廣、真應用”,持續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動力活力,以企業科技創新整體效能提升助力世界科技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