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近日,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公布2025年江西農業主推技術名單,江西省名特優水產品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研發的澳大利亞淡水龍蝦池塘健康養殖技術、稻螺綜合種養技術和鱖飼料馴化及池塘養殖技術成功入選。
記者獲悉,澳大利亞淡水龍蝦池塘健康養殖技術由體系首席專家趙大顯團隊主導研發與推廣。近年來,澳大利亞淡水龍蝦憑借個體大、生長快、肉質鮮美的優勢,成為水產養殖熱門品種。自2021年起,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畜牧水產技術推廣處攜手南昌大學等單位,在橫峰縣等地開展相關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究團隊聚焦養殖環境優化、蝦苗篩選、飼料投喂策略以及水質精準管控等關鍵環節,成功構建了一套成熟的生態健康養殖模式。
橫峰縣示范基地測產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淡水龍蝦池塘畝產可達300千克,畝均利潤高達2萬元。這一技術既為養殖戶帶來豐厚收益,也豐富了江西水產養殖品種結構。
稻螺綜合種養技術由體系崗位專家王海華聯合團隊骨干馬本賀,以及贛西綜合試驗站站長吳海軍、贛南綜合試驗站站長劉文玉共同研發推廣。這一技術將水稻種植與螺養殖有機融合,通過優化養殖環境、完善稻田工程、科學規劃水稻種植、合理安排種苗放養及精細化養殖管理等關鍵步驟,可實現稻螺雙豐收。
在這一生態種養模式中,螺的活動促進水體流動,減少水稻病蟲害發生,其殘餌和糞便還能為水稻生長提供天然生物肥料;而水稻的凈化作用則為螺營造了優質的水環境,大幅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近三年,該技術在萍鄉、新余、景德鎮等地示范推廣,輻射面積達1.5萬畝,平均畝產水稻400千克、螺300千克,畝綜合產值超過4400元,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鱖魚作為我國傳統名貴魚類,肉質鮮美、經濟價值高,深受市場歡迎。但傳統鱖魚養殖模式存在餌料魚供應不穩定、養殖水體污染嚴重等問題。為此,體系崗位專家張燕萍帶領團隊經過多年鉆研與實踐,研發鱖飼料馴化及池塘養殖技術。該技術通過網箱馴化、池塘養殖等關鍵環節,實現鱖魚從依賴傳統活餌養殖向人工配合飼料養殖的轉變。據測算,采用該技術養殖鱖魚,餌料成本可降低50%,畝產效益可達3.8萬元,比傳統活餌養殖效益高出一倍以上。
目前,該技術已在彭澤縣等地推廣應用。未來,江西省名特優水產品產業技術體系將加大技術推廣力度,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培訓等方式,幫助養殖戶掌握先進技術,提升養殖效益。專家團隊將持續研發創新,優化技術體系,為水產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助力農業強省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