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劉幫
3月11日,記者從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成功組織為期一周的虛擬電廠參與現貨市場試運行,標志著在以市場化方式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道路上取得重要進展,進一步提升源網荷儲協同能力。
虛擬電廠作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柔性調節器”,為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注入新動能。
據了解,虛擬電廠是一種先進的能源管理技術,不排煙燒煤,沒有發電廠房,它將分散各地的工業園區、商業樓宇、分布式光伏以及充電樁、5G基站等聚合起來,讓發電與用電兩端供需實時平衡。
本次試運行參與的主體包括國網湖北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華能湖北能源銷售有限責任公司、華潤電力(湖北)銷售有限公司等6家運營商、30個用戶資源,涵蓋水泥、化工、材料制造等重工業用戶以及電動汽車換電站等多個類別,形成“大負荷+小微負荷”靈活組合。
試運行期間,湖北虛擬電廠可貢獻最大上調能力8.5萬千瓦,最大下調能力0.68萬千瓦,并通過市場化路徑引導資源動態調配和不同節點用電策略的靈活調整,有效驗證了“多主體協同響應機制”,平抑了區域電網的供需波動。
國網湖北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計劃處虛擬電廠工作室主管汪紅波介紹,市場數據顯示,虛擬電廠展現出良好的價格適應能力,市場峰谷價差高達336元/兆瓦時。
該公司依托調度支持系統、交易系統、電力負荷管理系統等為虛擬電廠運營商提供用戶建模、用電信息核對、交易組織、運營監測、電能量數據支撐等服務,確保虛擬電廠運營商高效參與現貨市場。通過打通虛擬電廠參與現貨市場交易全業務流程,推進虛擬電廠、發電廠、電網企業、工商業用戶四個主體協同互動,實現四方共贏。
汪紅波介紹,虛擬電廠負責聚合用戶參與市場,通過組織用戶調整生產,制定用戶調節計劃,獲取市場紅利;發電廠“填谷”場景下通過用戶側可以避免棄電,增加新能源上網電量和收益,削峰場景下解決火電廠出力不足的問題,降低電力投資成本;電網企業通過組織虛擬電廠參與特定交易類型,實現削峰“填谷”,保障電網電力平衡;工商業用戶開展正常生產用能,配合虛擬電廠多用電或少用電,做到有償調節,降低綜合用能成本。
目前,國網湖北電力已建成華中地區首個省級虛擬電廠管控平臺,累計接入虛擬電廠35家,其中26家正式注冊成為經營主體;可調資源包括電動汽車充電樁、鐵塔基站、空調、工業負荷等20余類,總體報裝容量2057.68萬千瓦,其下調能力204.22萬千瓦、上調能力49.47萬千瓦。
(受訪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