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你可以與圍棋機器人對弈,也可以請機器人現制一杯熱咖啡,還可以向AI健康管家咨詢使用褪黑素的副作用……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AI產品琳瑯滿目,引人駐足。
3月29日下午,記者走進位于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一樓的暢春廳內,一股強勁的“AI風”撲面而來。在這里,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如期召開。
北京如何打造全球AI產業高地,通用大模型的未來在哪里?一些知名專家、政府官員與產業領袖現身此次論壇,發布AI成果,探討AI未來。
構筑AI發展“北京范式”
此次論壇發布了7項成果,包括北京前沿算法協同創新矩陣、面向多元AI系統的統一編譯器FlagTree、具身智能跨本體框架與具身大腦等。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海淀區副區長唐超表示,從發布的成果可以看出,北京正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層攻堅、基礎層筑基、應用層突圍、生態層聚變,構筑AI創新發展的“北京范式”。
近年來,北京市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聚集相關企業超2400家,占全國近一半。
為了強化全產業鏈布局,北京市發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前瞻布局類腦智能、光計算等顛覆性技術,推動基礎模型與軟硬件協同攻關。
此外,北京還建成全國首個人工智能數據訓練基地,推動算力跨域調度,依托200億元科技成長基金,打造子母基金聯動的投資矩陣。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是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首個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當前,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大模型進入深度推理階段,具身智能成為融合現實和智能未來的先鋒。”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張革介紹,海淀區將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高地。
大模型持續引領發展方向
人工智能產業界也給論壇帶來不少好消息:百度發布“文心大模型4.5”,原生多模態能力領跑行業;面壁智能推出純端側模型“小鋼炮3.0”,并與多家車企合作開發智能座艙助手;生數科技發布業內首個高可控視頻生成模型Vidu Q1,突破位置、運動軌跡與多主體一致性控制難題。
“全球人工智能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重大前沿成果不斷涌現,在為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深度賦能的同時,正孕育未來新的重大變革。”科技部一司副司長康相武說。
康相武認為,大模型技術正持續引領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從OpenAI的o3模型,到XAI公司的Grok3,再到DeepSeek等,大模型快速迭代、性能不斷提升,基礎模型競相取得新突破。
同時,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新形態、新路線加速涌現。“具身智能成為實現物理世界與人工智能交匯的突破口,國內外人工智能機器人密集推出,在感知、運動和操作能力上加速突破。類腦計算、量子計算、光計算等新型計算將為通用人工智能發展開辟更多的新路徑。人機混合增強智能等多技術路線加速演進,有望催生通用人工智能新范式,實現重大技術變革。”康相武說。
圖靈獎得主約瑟夫·斯發基斯在主旨報告中呼吁,中國應依托龐大工業基礎與數據優勢,制定區別于歐美的AI監管框架,主導工業智能標準。
具身智能將實現應用突破
此次論壇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仲遠發布首個跨本體具身大小腦協作框架RoboOS和開源具身大腦RoboBrain。
“機器人2.0時代,具身智能就是最重要的特征。”不過王仲遠提到,當前具身智能面臨四大瓶頸:數據短缺、模型能力弱、落地應用難、硬件不成熟。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希望以提升模型能力為突破口,通過研發具身大模型推動迭代能力代際躍遷。
北京大學助理教授、銀河通用創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鶴說,當前AI數據多源于互聯網文本與圖像,缺乏觸覺、力反饋等物理交互數據,仿真合成數據或成破局關鍵。
專家普遍認為,具身智能的“ChatGPT時刻”或許不會馬上到來。但未來3—5年,物流分揀、食品加工等場景將率先突破瓶頸,通用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則仍需硬件可靠性、成本與智能水平的協同進化。
在論壇上,不難捕捉到這樣的信號:人工智能不僅帶來技術革命,還推動產業與社會變革。正如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零一萬物CEO李開復在論壇上斷言,2025年是AI應用爆發元年。中國憑借市場規模、數據資源與政策韌性,有望在生成式AI、端側模型與工業智能領域引領全球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