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發表于最新一期《通訊·地球與環境》上的建模研究結合火星軌道探測器拍攝的圖片顯示,火星冰層中存在潛在的微生物棲息地,而正是暴露在火星表面的塵埃冰,為光合作用生命的存在創造了必要條件。該研究還認為,位于火星中緯度的冰沉積物,將成為尋找火星生命的關鍵地點。
來自太陽的高水平有害紫外線輻射,讓當下的火星表面幾乎不可能存在生命。然而,足夠厚的冰層能吸收這種輻射,保護生活在其表面下的細胞。存在于這些條件下的任何生命都必須位于一個所謂的“輻射宜居區”——既不能太深,要能接收較多光照進行光合作用;又不能太淺,要足以抵擋有害紫外線輻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團隊此次計算了在火星上觀測到的含塵量,以推斷冰結構中是否存在這樣一個輻射宜居區。他們發現,含塵量很高的冰會阻擋太多陽光;含塵量在0.01%—0.1%的冰,在其5—38厘米深處可能存在一個宜居區;而在更干凈的冰中,在其2.15—3.10米深處可能存在一個更大的宜居區。
研究團隊解釋說,冰內的塵埃顆??赡軙棺钌罴s1.5米的位置偶爾出現局部融化,為光合作用生命的存續提供必要液態水。但他們認為,火星上的極地可能過于寒冷,而中緯度地區可能存在地下融化(約在緯度30度到50度之間)。
團隊提醒道,理論上宜居區可能存在,但并不意味著火星上現在就有或曾有過光合作用生命。研究結果只是說明,暴露在火星中緯度表面的一些冰,將是未來人們搜尋火星生命的重要目標。
總編輯圈點:
火星,這顆紅色星球引發人類對于地外生命的無盡遐想?;鹦堑沫h境極為惡劣,稀薄的大氣、強烈的輻射和極端的溫度變化都對生命的存在構成巨大挑戰。不過,火星上的液態水和冰層,又為生命的孕育提供了潛在的“避難所”。目前,關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尚無定論,但持續不懈的探索研究正帶來越來越多的線索。未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人類將更深入地了解火星,破解這個宇宙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