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來,越來越多經典電影的數字高清修復版重登院線,國內外主流電影節紛紛開設“修復經典”單元。5月23日,修復完成的《飛鷹計劃》在第77屆戛納電影節的“戛納經典”沙灘放映單元首次亮相,令全球影迷耳目一新。
AI“復活”老電影 催生文化新業態
-
-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近年來,從中原糧倉到東北黑土地,全國各地積極補“營養”去“病灶”,?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糧田變“良田”。
補“營養”去“病灶” ,科技讓糧田變“良田”
-
-
近日,在遼寧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平臺——盤錦三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盤錦三力中科)年產10萬噸新材料項目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這是遼寧中試平臺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實踐案例之一。
從實驗室到應用場:中試平臺如何發力成果轉化
-
-
在南海之濱的廣東深圳,無人機穿梭在高樓大廈間,為忙碌的上班族送外賣;在長三角西翼的安徽合肥,無人機承擔血液運送任務,時刻待命參與醫療救援;在塔里木盆地北緣的新疆庫車,無人機按照預設航線飛行,助力小麥施肥增收;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黑龍江哈爾濱,大型無人直升機產業基地開工建設,總投資達25億元……
解難點疏堵點 讓低空經濟“振翅翱翔”
-
-
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孫凱沒有想到,自己多年前在云端“復活”母親的想法,如今已壯大成一門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
當AI“復活”成為產業,如何保障數字生命技術始終向善
-
-
這也是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思考的問題。化石就像記錄著地球歷史的文字,研究古生物化石就是不斷解讀這些“文字”,讓人們能更系統地了解生命演化、地質變遷。可喜的是,由于科技的加持,科學家們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逐漸還原了滅絕生物的真實面貌。
科技加持,讓滅絕生物得以“重生”
-
-
500多米深的煤礦井下機電硐室里,小巧的機器人正代替礦工巡檢設備;在采煤工作面上,工人手持遙控器指揮采煤……這是科技日報記者在潞安化工集團新元公司智能化煤礦采訪時看到的場景。
建設智能化煤礦還需邁過幾道坎
-
-
高級工程師方蘭曾參與研制我國運8型特種飛機,幾年前被查出胰腺癌。夜里正熟睡時被疼痛突襲,方蘭形容那種感覺像是從懸崖上摔下來。
安寧療護,溫暖生命“最后一程”
-
-
目前,隨著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有了“路線圖”,全國上下都在積極循“跡”而行。
碳足跡:促進產業綠色轉型的新途徑
-
-
經過幾十年發展,核酸(RNA)藥物終于迎來了“高光時刻”——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次肯定了核酸作為藥物的可行性;2024年,投資市場普遍遇冷,核酸藥物卻逆勢而上,開出多個以“億元”“億美元”為單位的大單……
從“至暗”到“高光”——核酸藥物迎來爆發性發展期
-
-
相隔大洋與大洲,外國用戶對中國音樂的接觸和悅納離不開技術的支持。科技在音樂創作、錄制、制作、分發、傳播、版權保護、教育、培訓、表演、互動,乃至海外音樂產業孵化進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音樂內容與軟件硬件一起打包 技術加持助中國音樂“出海”
-
-
記者多方采訪后發現,借助科技力量,眾多非遺在傳承人手中不僅“活”下來,還以新的花樣火了起來,成為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從“活”下來到火起來 “非遺+科技”的“熱辣滾燙”
-
-
近期,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在成都落下帷幕,共有超過3.7萬家企業參賽。12年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累計參賽企業和團隊超過32萬家,引導金融資本投資超千億元;200余家參賽企業成功上市,1000多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大賽已發展成為國內持續最久、規模最大、影響最強的創業比賽。
這項大賽緣何跑出創新創業加速度
-
-
在人們印象中,人類基因組圖譜早已公布,如今普通人的基因組也很容易被測出來。為何“唐堯”基因組會被評價為“里程碑式的事件”,這一基礎研究領域的突破意味著什么?科技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建立中國人自己的基因組技術體系路有多遠
-
-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總稱,因樹皮富含單寧酸,割開后呈紅色而得名。它既可防風消浪,又能凈化海水,還能為魚蝦鳥類提供棲息之所,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之稱。
紅樹林何以“風景這邊獨好”
-
-
當記者嘗試在社交媒體上搜索“AI”“論文”“寫作”等關鍵詞,五花八門的AI論文寫作指導教程映入眼簾。其中大部分宣稱能夠教會用戶在幾分鐘內通過幾個簡單的步驟,生成一篇幾萬字的“優質”論文。這些教程的瀏覽量最高已達數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