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學的學習,不能僅僅從知識到知識,從課本到課本。讓同學們真實感受世界,是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備賽“挑戰杯”,他們對實際問題有了深入了解,把知識內化成了能力。幾年過后,技術在迭代,同學們對事物的認知也在深化—這就是成長。
“挑戰杯”激蕩青年創新力量
-
-
數權在法律界定上與傳統物權有哪些區別?國際相關實踐有哪些趨勢?企業數據流動起來還面臨哪些挑戰?理論界、學術界、產業界、法律界給出哪些解決方案?科技日報記者深入調研,試圖找到答案。
數據要想跑起來,數權須先定下來
-
-
今年2月上旬,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使用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開展在軌驗證實驗任務并取得成功。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首次在航天飛行過程中,使用雙光子顯微鏡獲取航天員皮膚表皮及真皮淺層的三維圖像。
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研制十年路
-
-
4年多時間,研究人員跨越10個省區,對明長城全線進行無盲區數字化測繪,采集到200多萬張實景圖片,并建立了長城全線實景三維數據庫,目前已覆蓋90%的人工墻體段,并已擴展到漢、北朝、唐、宋、清等多朝代遺存。
把長城“搬進”博物館要幾步
-
-
養老事業與產業的協同發展,關乎老年群體的美好生活,也對擴大內需、促進就業影響深遠。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養老服務保障”成為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的工作重點之一。
智慧養老:產品是基礎 服務是關鍵
-
-
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整車出口額達601.66億美元,同比增長74.7%。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表現亮眼,有10家中國品牌進入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榜單前20名。
出海!出海!中國汽車駛向世界
-
-
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西安古城墻,有些損害在墻體內部,僅憑肉眼無法觀測。蘭州大學核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團隊帶著研發的國內首套塑閃宇宙射線繆子成像設備,給西安古城墻做了一次“CT”。值得一提的是,從儀器組裝所需要的材料等硬件到算法系統軟件,團隊都致力于將其本土化。實現技術國產化,這是每位科研人員肩負的重大使命。
國產設備給西安古城墻做“CT”
-
-
科技日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基礎研究呼喚更多“從0到1”,加入其中的任何一種新力量——包括新的資金來源、新的創新主體及新的評價機制,都將面臨高投入帶來的潛在風險。
社會資本“注入”基礎研究 澆灌更多“從零到一”
-
-
迎難而上的中國科技產業,要準備好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
對華為制裁再度加碼 美國霸權“絆”不倒中國科技企業
-
-
今年2月初,ChatGPT開啟“狂飆”模式,引起新一輪瘋狂的技術升級、產業重構、資本狂潮、巨頭逐鹿。起初,隨著這波技術熱浪席卷全球而心情起伏不定的普羅大眾,經過一段“沉浸式”體驗,雖未感到恐懼,但仍不免有些擔憂。
ChatGPT掀起技術狂潮:“頂流”之下,看人工智能喜與憂
-
-
近年來,以核能、風能、太陽能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不斷提升。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5.5%。正如一條“鯰魚”,雛形初現的清潔能源供暖攪動傳統能源主導的供暖領域,為供暖領域瞄準“雙碳”目標,開展智慧轉型,帶來更多可能。
清潔能源供暖,不只省下“一塊錢”
-
-
1928年,考古人在洹河邊的小屯村鏟起一抔黃土,揭開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紗。此后數年間,宮殿、王陵、甲骨文、青銅器的驚艷亮相,確認殷墟即商王盤庚遷殷后的都城,商代歷史由此成為信史,中國信史向前推進近千年。
走進殷墟,感受中國考古
-
-
越來越多國產新冠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等待“破殼而出”。國家藥監局重申加強新冠藥物應急審評審批,為新冠藥物的研發企業打下一劑“強心針”。厚積薄發的國產新冠藥或將在未來一掃新冠大流行帶來的陰霾。
肩負守護生命健康使命 國產新冠藥研發駛向“星辰大海”
-
-
大多數時候這些外來入侵物種并不顯眼,它們靜悄悄地給某些地區帶去生態災難,導致受災地區以外的人們很難關注到它們。直到去年8月,鱷雀鱔以一種異樣的形式進入公眾視野,讓更多人知道了“外來入侵物種”到底是什么。
如何打贏外來入侵物種阻擊戰?
-
-
新冠疫情以來,公眾對科學知識的渴望,前所未有地旺盛。然而,高層次科普人才短缺,無法滿足公眾的巨大需求。可喜的是,在科技界成長起來的一些科普達人,正在逐漸肥沃的科普疆域中,策馬奔騰、自由馳騁。
學術牛人變科普達人,讓科學流行起來
-
-
針對寧夏脫貧攻堅急迫需求,科技部聯合寧夏實施“科技支寧”科技扶貧東西協作行動,聚焦?5個特色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瓶頸,凝練設計科技扶貧項目。3年多來,近百名專家及基層科技人員戰嚴寒、斗酷暑,帶動貧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1767元,在大山深處奏響科技扶貧最強音。